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外语学院“二战后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2023年06月19日 14:52 文:卢珂 图:田亚群 綦甲福 点击:[]

5月31日晚,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冯亚琳教授应邀为外语学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二战后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博文楼220教室举行,外语学院德语系李昌珂教授主持,德语系主任綦甲福教授、程茜老师、退休的陈骏飞老师以及英语系王薇老师与德语系40余名同学线下参加了讲座,另有东校区的同学、在国外交换学习的研究生同学和在各地实习的毕业班同学60余人线上聆听了讲座。

冯教授从德国哲学家扬·阿斯曼的“民族认同”这一概念出发,基于阿莱达·阿斯曼针对德国二战后群体进行划分的基本原则,指出德国“四五代”作家作为战争的亲历者的双重特征:一方面是作为战后新学科话语的奠定人和审视者,另一方面又与二战历史有着暧昧的纽带关系,正是这一双重特征使得“四五代”人成为“怀疑的一代”。君特·格拉斯是“四五代”的典型代表。冯教授剖析了格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小说《铁皮鼓》(1959)、《比目鱼》(1977)与《蟹行》(2002)中的“文学回忆”主题与特征,认为:正是文学对第三帝国的历史罪行问题的观照和反思形成了长久而深入的德国民族的集体反思;文学回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有关因大屠杀而“被极大缩短的德国历史”的论断。格拉斯的文学回忆表明,文学回忆完全可以在想象的参与下,既触及历史深处,又能发散出去,展示出宏大的历史风貌。

冯教授从德国哲学家扬·阿斯曼的“民族认同”这一概念出发,基于阿莱达·阿斯曼针对德国二战后群体进行划分的基本原则,指出德国“四五代”作家作为战争的亲历者的双重特征:一方面是作为战后新学科话语的奠定人和审视者,另一方面又与二战历史有着暧昧的纽带关系,正是这一双重特征使得“四五代”人成为“怀疑的一代”。君特·格拉斯是“四五代”的典型代表。冯教授剖析了格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小说《铁皮鼓》(1959)、《比目鱼》(1977)与《蟹行》(2002)中的“文学回忆”主题与特征,认为:正是文学对第三帝国的历史罪行问题的观照和反思形成了长久而深入的德国民族的集体反思;文学回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有关因大屠杀而“被极大缩短的德国历史”的论断。格拉斯的文学回忆表明,文学回忆完全可以在想象的参与下,既触及历史深处,又能发散出去,展示出宏大的历史风貌。


上一条:主题教育丨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团委与青岛市市南区金门路街道团工委举行校地共建签约仪式 下一条:我院卞建华教授在山东省高校外语类专业“三进”工作推进会上作主旨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