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翻译研究所所长,原重庆翻译学会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应邀做客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沙龙”,并作题为《典籍的外译的接受语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院长卞建华教授主持。外语学院师生参加。
廖教授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中国典籍翻译的的一些思考。文化典籍是特定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权利话语",具有认证、教化和传承功能。他分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例如国家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在海外投建孔子学院,翻译中国典籍等,但效果尚未达到预期设想,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并非翻译技术的问题,而是牵扯到了文化。廖教授从文化势差与文化交流,文化心态与他者形象等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了阐释,文化势差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它者形象即某一文化中存在的对另一文化的印象,它们都会对译语读者接受翻译文本产生影响。即要实现典籍英译的文化战略目标,必须考虑文化势差和典籍功能。不同文化之间的势差必然导致交流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出现接受心态和接受方式的差异;同时还会影响翻译方式、翻译策略和语言表现形式,并直接决定传播效果。
廖教授的报告有说服力,用统计数据说话,在师生当中引起了共鸣,为外语学院师生提供了扎实做科研的榜样。讲座结束以后廖教授还一一回答了现场专家学者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廖七一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原重庆翻译学会会长。出版《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当代英国翻译理论》、《胡适诗歌翻译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等专著、编著和译著20余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翻译文学、社科著作和科技文献近300万字。主持和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多次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