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2012级硕士研究生古雨的德国留学生活

  • 发布:
  • 发布时间:2015-04-13
  • 点击量:

   

 

    2014年10月,我有幸来到德国慕尼黑开始了十个月的留学生活。外语学院德语系——鲁巴教育项目每年会根据前两年的综合成绩,先后派出共九名大三学生赴德交流学习一至两学期。在巴伐利亚州政府的资助,我得以站在日耳曼的土地上,切身感受德国的文化。

    我在交流院校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学习的均为翻译学课程,每天的课程在笔译,口译与视译间转换。高强度的学习以及初到德国时的文化冲击让我起初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而在我的身边,熟练掌握三四种语言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差距。不过这种不适感很快就消失了。在学校和慕尼黑的学生组织中我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有机会看到大洋彼岸这些金发碧眼的同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周末时,我也会参加学生组织的聚会,或者和朋友们一起逛博物馆,看展览。电视中的德国风光终于有幸亲眼目睹。

    假期间,在德语系的安排下我来到德国北部的库伦斯堡(Kühlungsborn)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实习。库龙斯堡是一个只有8000人口的小镇,坐落于波罗地海沿岸。此次实习是为一个中德艺术交流活动做翻译。因为来到德国的中国艺术家们不会德语,我的职责就是尽可能清除摆在他们面前的语言障碍。在实习期间,我陪同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们给库龙斯堡中学(Schulzentrum Kühlungsborn)的学生上了六节美术课,分别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脸谱艺术以及陕北民俗文化。想要把“丁头鼠尾”以及书法的八个基本笔画等一些传统的中国元素用德语表达出来并不容易,我深切地感到成为一个称职的翻译,道路阻且长。

    这次实习让我有机会从新的角度认识德国,也让我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知识上的短板。在这为期十天的实习中,我了解到一些油画方面的专业术语,扩充了自己的词汇量;与此同时,跟着艺术家们一起逛艺术博物馆,也让从未了解艺术的我有幸窥豹。在艺术家们洋洋洒洒谈论起法国印象派与德国早期表现主义艺术时我不禁语塞。脑中回想起实习开始时德方负责人对我说的一句话:“Du hast noch viel Platz im Kopf.” (你头脑中还有很多的空间储存新知识)。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翻译的知识面绝不能仅囿于“语言知识”的半亩方塘。两年半的德语学习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对我来说,出国的意义在于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赋予了课本上印刷的白纸黑字以生命。正如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的朱教授所言:“来到这里,你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在学校里读书学习,还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对于学习外语的我们来说,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等重要。

                                                                               外语学院德语系2012级古雨

                                                                      (现为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交流学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友情链接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浮山校区博文楼 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2937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  版权所有

外语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