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卜,女,中共党员,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022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为宫英瑞教授。现已录取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校期间,始终保持专业成绩第一,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获2024年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与导师合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参与校内外学术会议,累计宣读论文8次,其中4次荣获学术奖项。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度)”、“青岛大学优秀学业一等奖学金(2023年度)”、青岛大学“优秀团干部”、青岛大学“优秀学生”、青岛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1. 启明之光,照见学术征途
三年前考研调剂的关键时刻,我曾面临抉择与迷茫,是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敞开学术之门,为我提供了继续深造的宝贵契机,也由此开启了我走向学术道路的旅程。在这个温暖而严谨的学术共同体中,我深刻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价值,也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兴趣方向。秉持这一信念,我勤勉投入、珍惜每一节课。
外语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均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课程,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启发。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确立了研究方向,也开始意识到“做学术”的意义并不只是论文发表,而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知世界、认知语言、认知自我。我认真撰写课程论文,并在研一下学期起,便开始尝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发表文章,逐步与导师开展合作投稿。
在导师认知语言学与文体学方向研究的影响下,我逐步确立了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融合心理语言学实验、语篇分析、翻译研究与语料库实证方法的研究视角,尝试从语言现象中挖掘认知规律,并将其服务于教学与实践。围绕这一研究路径,导师与我合作开展多项实证研究:我们在AMI期刊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上发表了关于中外应用语言学期刊摘要中名词化策略对比的研究,揭示了文化背景对学术表达方式的深层影响。我们基于语料库研究定义句的局部语法模型,补充并完善了既有的定义标记系统,为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结构化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Scopus-Q3期刊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Linguistic Studies上。此外,我们将体认语言学视角引入古典诗歌翻译研究,探讨译者在主客观性之间的动态调节;同时也关注认知语义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down”为例分析其在学术语篇中的图式结构与隐喻路径,为词汇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深度与质量,宫老师鼓励我多多参加学术会议,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打磨论文。在校内,我参加了青岛大学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收到了学院各专业老师的宝贵建议,并获得“优秀学术报告”和“优秀学术创新成果奖”;此外,我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参会交流,并线上参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认知语言学会议,来自不同学术共同体的老师们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到投稿方向给予了我许多真诚中肯的指导。

这一切的成长,离不开宫老师的耐心指引,诸位课程教师的倾心相授,以及外语学院所营造的自由严谨、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一点点明确了自己的方向,积累了研究经验,也逐渐拥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底气。
2. 实践之犁,深耕创新沃土
在研究生阶段,我始终恪守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准则。担任2022级学硕班班长期间,认真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并积极组织与投身各类实践活动。除高质量完成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撰写外,我继续通过参与学术竞赛及翻译实践锤炼专业能力,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荣获2024年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并在相关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同时,我还积极参与高层次国际交流实践,在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进行志愿者工作,并作为圭亚那农业部长团队联络陪同翻译,深度参与第三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相关工作。此外,担任外语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助管期间,负责协助研究生排课调课、资料整理、会议纪要撰写及新闻稿撰写等事务。


3. 星槎之恩,渡越学海彼岸
在考博过程中,最感恩导师全程的倾力指导。自入学初期的谈话确立自主研究方向,到备考期间的全力支持,导师始终给予我充分的学术信任与自主空间。从十月份师生共同选定中山大学作为报考目标,到十一月份导师亲自指导修改研究计划书;从精心组织师弟师妹协助我模拟答辩演练,到十二月份在广州参加面试期间,宫老师始终通过远程方式给予我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每个阶段都凝结着导师的专业智慧与人文关怀。特别感念导师在学术指导之余,常通过散步谈心帮助我缓解压力,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让整个备考历程充满温度。

回首求学之路,我心中满怀感恩,感谢青岛大学和外语学院提供的平台,感谢导师宫英瑞教授的指导,感谢同门和家人的支持。未来我将在中山大学继续深造,努力深耕专业,不负母校培养。我将始终以“博学外国语,笃行中国心”的院训为指引,力求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和切实的行动回馈这份培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