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德国歌德学院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以下简称全国高校德语辩论赛)圆满落幕。青岛大学代表队获全国亚军。
9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德语辩论赛如期拉开帷幕。受新冠疫情影响,此次辩论赛以线上方式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德语专业的48支队伍进入初赛。我校外语学院2019级德语系本科生张佳诺、薛琪在刘沁卉、王学博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于高手如云的初赛中脱颖而出,顺利晋级前16强,继而在9月24日的决赛阶段发挥出色、一路晋级,最终在总决赛中对阵北京外国语大学代表队,憾负对手,捧回亚军,获得特等奖,这是我校德语专业参加该赛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全国高校德语辩论赛是全国高校德语学科点本科生的重要传统赛事,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过12届。此届全国高校德语辩论赛首次尝试以纯线上方式举办,并通过微博方式现场直播,引起全国高校德语学科点的高度关注,微博平台点击量突破2万多人次。线上直播这一新方式同时带来了比赛规则的创新。本届比赛首次启用事先不公布具体辩题,仅只公布辩题涉及领域的新规则,辩题和立场由选手线上检录后随机抽取,加大了赛事的难度以及挑战性。抽取辩题和立场后,距选手登场亮相仅有短短10分钟时间。他们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资料查找、论据梳理、策略沟通和语言组织,做好上场前的一切准备。这样一来,选手不仅要有过硬的德语表达能力,并且要具备极强的快速学习能力、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辩论技巧。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比赛的难度和悬念,整个过程扣人心弦。
我校选手张佳诺(一辩)、薛琪(二辩)两位同学凭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辩题的精准把握和默契的配合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她们落落大方的风范与从容自信的微笑也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初赛成功晋级16强后,在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及半决赛中分别对阵复旦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队,两位选手相互鼓励、稳定发挥、稳扎稳打,最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代表队在决赛中相遇。面对实力雄厚的对手,我校两名选手临阵不乱,围绕辩题“是否应强制准父母参加育儿培训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内容充实,尤其是两人始终面带微笑、巧妙配合,如同篮球赛场上的精准传切一般令人赏心悦目,最终获得亚军。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平日付出的努力。德语系主任綦甲福教授对该赛事历来高度重视,为契合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战略,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德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修订中,增加了演讲与辩论课程。在今年的夏季学期中,首次申请开设此课程,12名同学参与选修。经过刘沁卉老师的集中授课,同学们的德语演讲与辩论等话语技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张佳诺和薛琪两名同学表现突出,组队代表青岛大学参加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德语辩论赛。秋季学期开学后,在刘沁卉、王学博两位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和2019级顾佳靓、2020级吴迪两位同学的陪伴备赛下,张佳诺和薛琪两位选手赛前连续10天与伴赛队友模拟对战,指导教师对每一场辩论进行细致点评和分析,选手和队友不断反思和总结,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得益于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选手的德语表达水平、辩论技巧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辩论赛不仅是语言的较量,也是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中德双方合作主办让赛事架起了中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成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的一场视听盛宴。来自全国高校德语学科点的辩手思路敏捷,表达流利,很好地做到了言之有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现了中国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了中德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获得了中方和德方评委的一致好评。冠亚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岛大学代表队获全国特等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获全国一等奖,江苏理工学院、宁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代表队获全国二等奖,安徽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上述各奖项均按首字母排序)代表队获全国三等奖。
全国高校德语辩论赛是全国高校德语界水平最高的国家级专业赛事,评委团由中德国籍评委各一半组成,挑战度高、权威性强,因而成为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诸多名校在内的德语专业竞相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本届赛事,主办方邀请的德方评委分别来自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德国使馆学校、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中方评委分别来自外研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评委代表Dr. Andreas Wistoff在颁奖典礼发言中,对本次参赛选手的水平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承认这有时让“评委的工作(评分)真不容易”。在这样各方瞩目的高水平权威赛事中,我校德语专业两名同学斩获亚军,充分展现了外语学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语言水平,也让全国德语界看到了我院近年来围绕一流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