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80讲丨中国文化外译与译者的翻译能力

2019年06月21日 10:31 解立新 点击:[]

 

 

 6月20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翻译界》杂志主编马会娟应邀为外语学院师生做了“中国文化外译与译者的翻译能力”讲座。学院副院长布占廷主持讲座,学院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马会娟教授阐述了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性,然后对中国文学外译的主体做出提问,中国文学外译的主体应该是中国译者?是外国译者?还是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结合沈复《浮生六记》中的具体例子,对比分析对同一个句子中国译者与外国译者翻译的特点,然后列出中外合作的文学翻译例子。马会娟教授说道: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好的文学首先应该是(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文学翻译的质量与译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有关,而与译者的国别无关。

 就此马会娟教授提出文学译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结合熊式一(S.I. Hsiung)对《王宝钏》的翻译,马会娟教授继续讲解中国文化外译。熊式一被称为被遗忘的戏剧翻译家。选择翻译《王宝钏》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即:在中国旧戏剧中,要找一出欧美人士可以雅俗共赏的戏。熊式一亲自指导的英文话剧《王宝钏》Lady Precious Stream在伦敦小剧场上演,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对于《王宝钏》Lady Precious Stream的外译,熊式一在文本层面上进行了改写。林语堂对熊式一译本《王宝钏》的评价是:熊先生绝不是仆人的译者,而是一个创造者,他有一个欢快年轻人的热情,对直译的准确性毫不在意。在文本外译内容上还有从中文到英文幽默语言的再现。还有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在中英文化交流上,当时伦敦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有两部中国京剧上演。

       马会娟教授认为,《王宝钏》的成功因素主要有:1)译者对现代英语戏剧的熟稔,能够将传统的中国京剧成功改编为适合西方舞台演出的英文话剧。2)巧妙的广告宣传以及赞助人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原本对中国和中国戏剧一无所知或“所指寥寥”的目标读者和观众。3)良好的译入语社会文化接受语境。

       对于翻译工作者以及翻译学习者,要提高中国文化外译的能力,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我们要熟悉所翻译的内容,了解译入语读者的需求,其次要在要提高文学写作,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有效的广告宣传和赞助人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最后良好的翻译接受环境也是关键。

       本次讲座马会娟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解由浅入深,同学老师们的参与度也很高,在提问环节,老师及同学积极提问,气氛活跃,我院徐莉娜教授与马会娟教授探讨了翻译时代背景对译者翻译的指导作用,在场师生表示收获很大。

 

 

主讲人简介:

 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翻译界》杂志主编。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翻译教学与文学翻译研究,出版专著、教程、学术译著七部,发表于国内CSSCI期刊以及国际学术期刊(META, BABEl, Perspectives)论文六十余篇,目前担任国际翻译期刊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A&HCI)编委。担任南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入选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

上一条:同济大学孙宜学教授应邀做客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82讲 下一条: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78讲丨视频过程语料的多模态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