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在博文楼312会议室举办外国语言文学系列第196讲“德汉语言对比的新思路”的学术讲座。讲座邀请德国特里尔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终身教授、青岛大学客座教授梁镛主讲,德语系副主任王学博副教授主持。本次活动由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和教育部德语翻译课程虚拟教研室主办,德语系和歌德语言中心承办,青岛大学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山东省与德国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巴伐利亚研究中心协办。德语系教师及全体研究生同学参加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梁镛教授通过对过去40年德汉语言对比相关研究的系统分析,深入剖析了该领域在研究目的、对象选取、理论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他指出,长期以来,德汉语言对比研究大多局限于具体语言现象的实证分析,缺乏对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深入探讨,且普遍存在“单向视角”倾向——即以德语为基准,在汉语中寻找“对应概念”,而非进行真正平等的双向比较。
梁教授通过配价语法等具体案例,详细阐释了套用西方理论框架导致的削足适履现象。他强调,有效的语言对比应建立在双向平等的比较标准基础之上。同时,他呼吁研究者增强对汉语的自觉与研究,鼓励研究者在掌握双语言与双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研究路径,推动德汉对比研究从简单的“匹配”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比较”。
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德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论启示,参会师生受益匪浅。

梁镛,德国特里尔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终身教授,青岛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汉语学会第二会长、同济大学德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语言学,语言民俗,语言哲学,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