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外语学院在博文楼312会议室举行“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62、63讲。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梁镛教授应邀为外院师生做了两场题为“国际交流中的跨文化对话能力”以及“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新现象与新思路”的专题学术讲座。德语系主任綦甲福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及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梁教授便指出,对话能力是跨文化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话”作为跨文化哲学方法论上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交流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尽管跨文化对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实践中的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例如中德法治国家对话,中德媒体对话等,最后的效果都不能令双方满意。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梁教授通过细致分析2011-2012年进行的“启蒙的艺术”对话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随后,梁教授就东西方“对话”的起源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尽管“对话”一词本身源于欧洲,亚洲文化中的“对话”与其原则不尽相同,但其实中国同样拥有自己的对话传统,例如《孟子》《庄子》中关于“对话”的记载。对此,教授特别指出,词的历史不等同于概念的历史。
在第二场讲座中,教授首先列举了不同领域中跨文化交流的实例来说明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受重视程度。紧接着教授介绍了几种现存的文化理论基础,例如霍夫斯泰德的“洋葱模型”,“冰山模型”等。同时教授指出,在面对其他文化时不要持有“不同的就是陌生的”这一观念,并介绍了一些跨文化研究的新思路,例如研究两种文化动态交融的过程,文化交融对语言的反作用及影响。随后,梁教授还同大家分享了一些他最新的研究题目,为老师同学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与方向。
最后,梁镛教授与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以“让我们用德语讲好中国文化”为倡议结束了此次生动精彩、启人深思的讲座。(德语系)
梁镛教授简介:
梁镛,德语语言学博士,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修语言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汉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文学硕士,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自1988年起任同济大学德语系教授,1989-1991获洪堡奖学金赴德研究。曾先后在德国的拜罗伊特、美因茨和康斯坦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2年起担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教授。1996年被聘为青岛大学客座教授,2002年被聘为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2002-2010年期间先后任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理事和第二任理事长。2003年起担任德意志国家奖学金选拔委员会(中国项目)成员,2014年起担任国际汉语教学教材编写专家小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经济与科学交际、中德语言与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