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127讲|近代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意义

2021年07月20日 10:46 德语系 点击:[]

 

 7月17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刘齐生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外国语言文学系列学术讲座,为外语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近代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意义”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特聘教授李昌珂教授主持,外语学院师生近200人聆听讲座。

 

两位教授

 

  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从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切入,向大家介绍了语言学的两种范式: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并对Bühler提出的符号功能模型进行解读,使同学们对于功能学派有初步直观的了解。由此引出了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人类如何通过语言建构与沟通知识。期间,李昌珂教授、綦甲福教授以及研究生同学亦各自表达了自己对于Bühler图像的理解,展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理性交锋。

  随后,刘教授通过对德国早期语言哲学的三位代表人物3H(Hamann, Herder以及Humboldt)核心观点的概括与阐释,为大家梳理了欧洲对汉语认知的变化:从莱布尼茨的敬仰与向往到赫尔德带有一定偏见的否定,再到后来历史比较语言学中,惠特尼对印欧语系大力推崇,却将汉语归为“无法确定基因成分的语言”。言及此处,刘教授不禁发出感叹,何时才能建立起适用于汉语语言学、而不是仅依赖于西方研究的体系。这是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向,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后,刘教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当代语言学的基础——符号学及其本质。借用幼儿如何自我称呼以及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片段,将“自我中心”(ich-Origo)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形象化解读,让同学们在欢笑中加深了对符号交流的理解。


2021-07-19 10:13:54.213000

 

 报告后,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和各种社会现象踊跃提问。针对这些问题,刘教授从语言学角度给出了解读,由此拓宽了大家看待问题的视角。其中,刘教授与李教授在“Symbol”一词学术翻译上的讨论,让同学们领略到了文学与语言学两个方向思维特点的魅力,同学们也为教授们的谦虚气度和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所折服。


主讲人简介:

刘齐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分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分委员会委员、欧分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教育部高中德语课程标准编写专家组成员;上海外教社新世纪教材编委会委员;北京外研社新经典高等学校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资源编委会委员;《文学之路》、《德语人文研究》、《中德跨文化论坛》等杂志编委会成员;《欧洲移民蓝皮书》主编;在多个学校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各级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篇章与话语语言学、德语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近年来致力于通过研究历史篇章和日常话语分析中德文明交流的热点问题,已在该领域出版专著一部,主编欧洲移民蓝皮书四部。

 

 

 

上一条:青岛大学夏季学期高端学术讲座:语言大数据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条:青岛大学2021年夏季学期高端学术讲座: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关闭